【形態(tài)特征】落葉白蠟喬木。高達15~20m,徑達1m;樹冠近圓球形,冠幅8~12m。樹皮灰褐色,細縱裂;小枝稍有圓棱,無頂芽,皮孔明顯。奇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互生,有時部分小葉深裂而為不完全的二回羽狀復(fù)葉,長達40cm,小葉7~15cm,卵形或長卵形,春季嫩葉褐紅色,秋季變?yōu)辄S褐色。6~7月頂生大型圓錐花序,長達30cm,小花金黃色。果期9~10月,蒴果中空,外面有像紙一樣的三片果皮包裹著,每片果皮三角狀卵形,整個果實像小燈籠一樣,一串串的圓錐形燈籠果掛滿樹冠,燈籠果未成熟時淡黃綠色成熟時橘紅色或紅褐色,冬季落葉后還在樹上懸掛著。
【生長習(xí)性】
白蠟陽性,喜光,稍耐半陰,耐干旱和瘠薄,但不耐水淹,耐寒。在微酸及堿性土壤上都能生長,喜生于石灰質(zhì)土壤耐低濕、鹽漬及短期水澇。深根性,萌蘗力強,對粉塵、二氧化硫和臭氧均有較強的抗性。病蟲害少。
【幼苗繁育】①白蠟播種繁育。9~10月,選生長良好、干形通直、樹冠開闊、果實飽滿、處于壯齡期的當?shù)貦铇鋬?yōu)良單株,在果實顯紅褐色或橘黃色而蒴果尚未開裂時及時采收成熟的果實,去掉果皮、果梗后及時晾曬或攤開陰干,待蒴果開裂后,敲打脫粒,用篩選法凈種,選出徑約0.6cm、黑色圓球形的種子。當年秋播讓種子在土壤中完成催芽,或在晚秋選地勢高燥、白蠟排水良好、背風(fēng)向陽的地方挖寬1~1.5m、深1m左右的坑?拥卒10~20cm厚的石礫或粗沙,坑中插1束草把。
覆1~2cm 的疏松細碎土并用小水澆1次,然后用草、秸稈等材料覆蓋,20天后苗出齊,撤去稻草。②扦插繁育。在秋季樹木落葉后,結(jié)合1年生小苗平茬,收集地徑0.5~2cm 的樹干或采集多年生欒樹的當年萌蘗苗干、徒長枝作插條,邊采邊捆,整理好后立即用濕土或濕沙掩埋,立冬后取出并在上剪口距芽1.5cm 平剪、在下剪口靠近芽下斜剪,剪成15cm 的插穗。然后選不易積水的背陰處挖深80cm 的冬藏溝,在溝底鋪一層2~3cm 厚的濕沙,把插穗葉芽向上且單層豎放在沙藏溝內(nèi),再覆50~60cm 的濕沙冬藏。
白蠟秋季選含腐殖質(zhì)較豐富、土壤疏松、通氣性、保水性好的壤質(zhì)土施足腐熟有機肥,深耕細作,整平整細,翌春按30cm×50cm 的株行距用木棍打孔后直插,插穗外露1~2個芽。插后常松土、除草、澆水,保持床面濕潤,適當搭建蔭棚并施氮肥、磷肥,苗木硬化期時,控水控肥。
【大苗栽培】 多用自然式白蠟樹形整形修剪培育欒樹大苗。行道樹用苗要求主干通直,第一分枝高度2.5~3.5m,樹冠完整豐滿,枝條分布均勻、開展。庭蔭樹要求白蠟樹冠龐大、密集,第一分枝高度比行道樹低。在培養(yǎng)過程中,應(yīng)圍繞上述要求采取相應(yīng)的修剪措施。
白蠟苗干不直或達不到定干標準的,當年冬季或翌春平茬后重新培養(yǎng)。經(jīng)兩次移植,在樹干高度達到分枝點高度時,保留主枝個并短截至40cm,每個主枝留2~3個側(cè)枝,冠高比1∶3,經(jīng)過年培養(yǎng),徑可達4~8cm。培育徑4~5cm的大苗栽植600株/畝、的200~300株/畝、8~12cm 的160~170株/畝、12cm 以上的130株/畝。結(jié)合撫育管理,修剪干高 1.5m 以下的萌芽枝促進主干通直生長。
推薦新聞: